中国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造成雪灾
新华网2月4日讯,“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 2月4日,中国气象局长郑国光撰文解释此次冰冻灾害之因称,“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指出,中国后期灾区天气阶段性转好,但仍需防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并要警惕雨雪之后的大雾天气的影响。
郑国光解释,近期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这种环流异常型已持续19天,是多年气候状况的3倍以上,为1951年以来该环流型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中国;其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亚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并多次向西伸展,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第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为近十多年来少有,促使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不断向中国输送;第四,在冷暖空气交汇区,由于暖湿空气位于上部,形成对流层中低层稳定的逆温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异常形势组合自1月中旬初以来已经维持了20多天,从而造成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郑国光说。同时,他认为,“拉尼娜事件”也对雪灾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谓“拉尼娜事件”,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即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六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入冬以来,中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
在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近期类似的气象灾害并非中国独有。1月8日,伊朗遭到十多年来最大降雪影响;1月中旬,阿富汗遭遇罕见的全国范围持续降雪并引发雪灾;1月11日,伊拉克也降下了10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1月29日至31日,素以气候温暖著称的地中海东部的中东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也遭受一场极为罕见的强烈暴风雪天气袭击。
“很多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属历史罕见。”对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的这场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郑国光表示,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
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总体上看,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属建国以来所罕见,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重等特点。
范围广: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了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广东、浙江、四川、陕西、江苏、云南、甘肃、河南、青海、西藏、山西、上海等19省(区、市)(图示)。
强度大:1月10日以来,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6省区降水量达195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6~0℃,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接近。武汉和长沙两市已连续半个多月日平均气温接近或低于0℃;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贵州5省大部的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4℃,湖北中东部、湖南大部、贵州东部偏低达4℃以上(图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甘肃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低值,宁夏为次低值。
持续时间长: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07年12月1日至08年1月31日,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及贵州日平均气温小于1℃的最长连续日数仅少于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次大值(见图示);长江中下游及贵州雨雪日数超过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最大值;冰冻日数接近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次大值。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贵州26个县(市)的冻雨天气持续时间突破了历史记录。
灾害重: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等19个省(区、市)受灾人口达1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损失。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 网易探索频道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