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网站 17016 个,网站目录分类 56 个,待审核网站 0

黄山:天地不言的大美

来源:上网看看浏览:365次时间:2011-07-16

【黄山为何姓黄】黄山原名黟山,黟即乌黑,因其山色光泽黝黑得名。唐初时,才改姓“黄”。相传唐明皇听说了轩辕黄帝在此炼丹升天的传说,命改名以纪念。又有说法,改名是因为山中盛产黄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中国名山中,黄山与五岳相比,本是分量很轻的晚辈。这两句妇孺皆知的评语,其实来自明朝的徐霞客。因这两句话,更因石、泉、松、云这“四绝”,黄山后来居上,身价倍增,直至在30年前的歌《我的中国心》中,黄山可以和长江、长城、黄河一起,在中国人的心中“重千斤”。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李白《山中问答》

公元754年,54岁的李白游历到皖南,被雄奇的黄山勾住了魂魄,乐而忘归,写下仙气十足的名句。这座山这才开始著名起来。

在唐代中叶以前,黄山一直处于“深闺人未识”的局面。然而尽管得到了李白等人的垂青,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黄山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直到明朝,黄山迎来了使它真正闻名天下的人。1616年和1618年,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这位以游历名山大川为己任的背包客,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心灵归宿。他立下了在此度过晚年的心愿,遗憾的是最终因病没能实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的这两句话,让黄山身价倍增,仅凭美景就可赶超五岳。明清以后,越来越多的游人争相追捧这位山之新星。

【石:山之风骨】黄山的奇峰怪石若画在纸上,似乎非国画中的皴染技法不可,尤其对于那些山岩的质地。黄山的花岗岩,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的燕山造山运动中,在地壳中凝结的侵入岩就是黄山的胚胎。

峰石山登绝顶我为峰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唐・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四千仞”也许是对黄山高度最早的描写,却是李白所惯用的夸张手法。徐霞客则观察到三大主峰中,莲花峰高于天都峰和光明顶,但却没有留下准确数据。实际上黄山主峰莲花峰的高度1864米,差不多相当于古代千仞(约等于1800多米)的高度。

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在三大主峰周围环绕着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经历过漫长的造山运动与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风沙的砥砺洗礼,才形成了黄山今天这种层峦叠翠、群峰林立的经典景象。

黄山峰奇路险,在徐霞客的登山日记中,我们依稀可辨当年它拒人千里的模样:“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觅导者各携筇手杖上山。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时值冬日,上山的路被冰雪冰封阻,徐霞客“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此后,随着游人增多,交通道路越来越便捷。如今,有索道缆车缓行于山峦之间,山谷、峰林、飞瀑尽收眼底,一路有“惊”无险。

【泉:山之美目】泉水是黄山明澈的眼睛。严冬,冰棱与流泉刚柔相济;暑夏,泉水叮咚悦耳,让人觉得犹如醍醐灌顶。“山中一夜雨,到处挂飞泉”;无论气势磅礴的飞瀑,还是水花细溅的流泉,都是山间灵动的音符。

汤泉不施炉灶自成汤

霞掀祝融井,日烂扶桑池。

气殊石厉,脉有灵砂滋。

——唐・贾岛《纪汤泉》

作为长江与钱塘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黄山有36条大峡谷,遍布泉瀑溪涧,众多水脉让黄山灵动起来。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称汤泉、朱砂泉的黄山温泉。温泉与奇松、怪石、云海齐名,并称黄山四绝,又有诗云:“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汤泉位于紫石峰的南麓,常年恒温约42℃。400年前,徐霞客的黄山之旅,便由惬意的冬季泡汤开始。由前山循水上行,徐霞客跟随樵者翻越了两重险峻山岭,终于到达了温泉诸水的源头“汤口”,继续沿着寒雪覆盖的山路上行,就到了温泉所在地。“遂俱解衣赴汤池。”时值隆冬,温泉上方水汽蒸腾:“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

现在我们知道,清冽的黄山温泉是无硫的碳酸盐型温泉。汤泉紧邻黄山逍遥溪断层,泉水沿着断裂带的裂隙流淌出来。目前推算其深度有700~1000米,属于深循环水。根据史料记载,这处古称汤泉的温泉,过去“口如碗大,出于石间,热可点茗”。

如今,汤泉已由管道引入温泉浴室和温泉游泳池,供游人涤尘清心,鱼乐一番。除了前山,在黄山后山也有一处温泉,虽然前后相距7.5公里,但是都位于海拔650米的山麓,遥相对称,别有趣味。

【山之魂魄】以石为母,岩缝中生长的黄山松笑傲风雪,坚韧挺拔,这源于黄山独特的物候条件和黄山松物种的特色。

奇松笑望云雪迎八方

奇峰有帝松,又号为扰龙。

触风势飞舞,凝雪玉为容。

——清・雪庄《题扰龙松》

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正宗的迎客松只有一棵,极目玉屏峰东,文殊洞上,便可望见那苍岩上横空斜出两片苍绿。这棵至少有800年树龄的古松犹如一位老者,在海拔1600余米的悬崖处抱风傲雪。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黄山松又名短叶松,只在海拔800米以上生长。被山风吹进花岗岩石缝的种子,只要有一点点泥土,就可以长成一道绝世风景。这种在极致环境中伸展出来的别样美,是最贴近黄山灵魂的神态。

受风面和阳光影响,崖旁壁侧的松树往往向一侧延展甚至倒挂,树冠却平整如伞盖。相传唐代僧人岛云访黄山时,随行小徒被山风吹下悬崖,几天后小僧又出现在岛云面前。原来小僧落到了山间平顶巨冠的松树上保住了性命。岛云后来又带着徒弟到这棵树前跪拜,并将它命名为蒲团松。

【山之霓裳】“黄山自古云如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黄山,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两坡日照差异大,局部地形对气候起到了主导作用,于是便形成了湿度大、云雾多的气候特点。

云海海到尽头天是岸

飘渺离奇峙碧空,浑疑云外复云中。

杜鹃开向春光后,烧遍峰头万树红。

——清・程之·《云外峰》

黄山的云海,一年四季均可看到,然而在一天四时中却变化莫测。风和日丽时,如同平畴沃野般的云海,在阳光的照耀下缓缓流淌,峰林再添奇绝,巧石愈发玲珑,古松更显苍翠;一旦风生水起,云海泛起波涛,峰、石、松都在雪浪中若隐若现,云雾升腾翻涌若万马齐奔,浊浪排空,铺天盖地。

明代史志学家潘之恒,几十年间流连于黄山风物山水之间,也曾以《黄海》作为其著作《黄山志》的名称。当滚滚云雾萦绕在山谷之中时,无论身在哪座山峰,都能领略到“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神奇境界。云涛雪浪中,三座主峰犹如传说中东海里的三座仙山。

延绵空远的云海,似真似幻,渺渺茫茫,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与“无”的独到演绎,蕴含着玄妙哲理,因此意境,黄山在国人心中,不但秀美雄奇,而且神秘高大。(文/李文琪 选自《博物》2008年第12期)

上一篇:一方水土一方年节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新年

下一篇:绮丽的彩色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