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网站 17016 个,网站目录分类 56 个,待审核网站 0

健康的核辐射

来源:上网看看浏览:162次时间:2011-07-16
  •   核辐射对人类健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是激起细胞自我修复机制与对人体产生伤害的界线还未有具体的划分。

(由新知客杂志提供内容)

核辐射并没有那么可怕,科学家发现少量的核辐射有益健康。

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岛礁,美国于1954年3月1日试爆了一颗威力为日本广岛落下的原子弹的1000倍的氢弹。从1945年到1958年13年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总共进行了66次原子弹和氢弹爆炸试验,530人因此患上癌症,另有超过一半的癌症当时没被诊断出。对核辐射的恐惧使得比基尼岛成为无人岛。没人能想到半个世纪后这里一片生机。

死地生机

2008年,一群意大利、夏威夷、澳大利亚和马绍尔群岛的科学家来到比基尼岛礁。当初爆炸过后的惨状早已不再,在海下从朗格拉普环礁迁徙而来的几十种生物健康地生活着。

“我从未在马绍尔群岛以外的任何地方发现这样像树一样生长的珊瑚。”澳大利亚生物学家扎伊·理查兹惊叹道。与由于气候变暖正濒临死亡的澳大利亚大堡礁珊瑚不同,这里的珊瑚长势喜人。1954年的核爆炸所造成的5.5万摄氏度高温,在比基尼环礁留下一个直径180米,深约72米的大坑,珊瑚全部死亡。但是54年的时间,这里就成了高7米、枝干直径30厘米的珊瑚丛林。蓝绿色海水中,成群结对的各式鱼儿怡然穿梭往来,透明身体的软体动物在色彩斑斓的珊瑚丛中忽隐忽现,一切都在茁壮成长。要不是清晰可辨的巨坑与周围水域中的舰艇残骸,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美国重要的核试验基地。据检测,比基尼岛礁附近捕获的鱼虾可以放心食用。

无独有偶,在距离比基尼岛1万多公里的乌克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1986年4月26日)发生20多年后,核事故发生地30公里内的受辐射污染区也是野生动植物成群,生机盎然。在这里同样看不到核辐射理应带来的惨状。生活在切尔诺贝利远比生活在伦敦市中心污染严重的街道上健康得多。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使英国人均寿命减少8个月,每年造成约2.4万人死亡。生态及水文学专家吉姆·史密斯表示:受切尔诺贝利影响最大的是人的精神健康。因为核泄漏,当地居民被强迫转移到其他地方居住,他们整日担心身体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这个辐射不太坏

核辐射可能引发恶性肿瘤。几乎从宇宙诞生那一天起核辐射就一直存在,那是微波背景辐射。事实上在生活中核辐射随处可见:不只是医院的透视、CT和放疗等设备具有放射性,生活各处都隐释出辐射。

而有些核辐射人们根本没有察觉。2006年,在浙江、广东一些城市去泡“属于有医疗价值的地热水”——氡温泉很是盛行。到2006年底,公众得知了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氡原子在空气中的衰变产物被称为氡子体,为金属粒子。常温下氡及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容易被人体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累积而诱发肺癌。但通常氡气浓度不高,不对人形成明显的危害。然而这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还是立马成为恐惧之源,谈“核”色变的人们开始远离氡温泉。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这种从原子核中释放出的辐射,普遍存在于包括水和空气在内的所有物质之中。从钻石、祖母绿、玛瑙等宝石,到建筑用的花岗石和砂岩,再到人们热衷于收藏的各种化石,甚至鹅卵石中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亿万年来都无法回避的核辐射,在一定条件下,有偏高或高的放射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使得人们对“核”产生深深的恐惧。

20世纪60年代末,100多人眷恋家园返回比基尼岛。因为食物遭到严重核污染,岛上居民吸入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铯,而被迫又于1978年撤离。当时的比基尼岛仍是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此后,只要提到辐射,人们必定惊慌失措,而不知放射性是无处不在的。其实,若是“底部”通风良好,氡温泉对人体无害,原中山医科大学微量元素矿泉分析测试室副主任冼汉隆表示:“氡具有两面性,它可能引起肺癌,也可以治疗皮肤病(去老人斑),抗衰老和帮助减肥。”

日本以“温泉岛国”著称,在境内星罗棋布的2600多座温泉中,鸟取三朝地区的氡温泉极受欢迎——三朝地区的癌症死亡率为全日本平均癌症死亡率的50%。1937年,本冈山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由于当地土壤、岩石、水中氡的微量放射线刺激了人体自身的自然治愈力和免疫力的活性化,激发了身体潜在的生命力。不仅可治疗神经疼痛、皮肤病及风湿症等疾病,并能有效预防与过氧化反应和免疫抑制相关的疾病。核辐射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不可触碰——不仅人类回避不了,它也不一定会对人类造成可怕的后果。

“人们一听到辐射就联想到原子弹和成千上万的人丧生。他们以为切尔诺贝利反应堆事故就像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一样,这是绝对错误的。”世界卫生组织辐射研究项目的迈克·雷帕乔利说道。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许多科学家认为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被严重夸大了。研究发现遭受1毫西韦特单位的核辐射人群的年死亡率为十万分之五。可造成相同死亡率的行为有:吸烟70根引发恶性肿瘤与心脏病,在煤矿工作50小时导致黑肺病,吃2000匙花生油(所含B型黄曲霉素)引起肝癌⋯⋯甚至驾轻舟旅行300分钟、骑自行车旅行500英里或开车旅行7500英里可能遭遇的事故。事实上,低水平辐射的危害程度远不如通常认为的那么高——甚至可能是有益的。

核辐射帮你活到老

晒点太阳,喝些葡萄酒,一点微量核辐射的“刺激”可以逆转衰老。研究发现,暴露在一定剂量的毒物下,可以激起人体细胞的自我修复机制。当人体在这方面的反应强度超过修复的实际需要时,身体细胞会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壮。科学家乐观地预计:“毒物兴奋效应”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到90岁。

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时,低浓度对机体产生有利效应,而在高浓度时却产生不良效应的现象。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对机体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促进生长发育、增加体重、寿命延长、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以及刺激损伤修复等方面。。不过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任何剂量的核辐射都是有害健康的。这种观点基于在学术界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线性无阈理论”(LNT:Linearno-thresholdmodel)——核辐射的剂量与其对生物体造成的损害程度呈线性关系,因而只有当核辐射的剂量为零时,才不会对生物体造成损害。

由于“线性无阈理论”的影响根深蒂固,小剂量辐射兴奋效应的实验及结果迟迟得不到重视。1996年,美国能源部对橡树山国家实验室在1951年进行的一项动物实验结果重新审查后发现,由于当时研究人员故意漏报了对照组中未受辐射小鼠群的若干基因突变情况,因而产生了低剂量辐射也可对小鼠造成极大伤害这一实验结果。这项发现使得橡树山国家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最终不能为同类科学研究提供任何参考。其实早在1961年5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橡树山国家实验室的胡格博士就指出,低剂量的核辐射(每天小于1拉德)不但不会缩短小鼠的寿命、导致遗传缺陷,反而可能延长其寿命。不过胡格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于LNT理论的主流声浪中。

在T.拉奇(T.Luckey)于1982年提出低水平辐射的兴奋效应之前很久,19世纪80年代早期,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就已被发现。德国格莱夫斯沃德大学的舒尔茨教授在采用酵母菌模型研究时发现低剂量的抗生素、汞及苯酚等可以促进细菌生长。之后的一个世纪,5000多例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的例子被陆续发现,如低水平环境因素(镉、糖精、二恶英、大量的多环芳烃、x射线和射线源)可降低一些种属动物的肿瘤发生率;低剂量x射线可增加小鼠和豚鼠的寿命;低剂量乙醇和乙醛能延长果蝇的寿命;多种环境刺激因素可以使线虫活得更久;许多毒物(如镉、铅)可促进不同植物的生长等。但这只验证了小剂量辐射兴奋效应可作用于动植物,更多的质疑在于人类是否也一样。

继日本的氡温泉研究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伯纳德(BernardCohen)博士比较了宾夕法尼亚州氡含量不同的272000个家庭中肺癌的发生率,发现某些生活环境中氡含量高的地区居民的肺癌发病率却低于整个宾夕法尼亚州的平均水平,这个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哈佛大学流行病学专家格拉汉姆(GrahamColditz)博士的验证。随后,特别是近年来,微量辐射的益处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更多研究显示出小剂量辐射可给人体带来好处。中国广东地区的天然本底辐射是其相邻地区的3倍,而当地人的健康与邻区居民的并没有明显区别。在天然本底辐射同样偏高的印度部分地区,人们患癌症的危险也在降低。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1971年发起的以考察低剂量核辐射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计划中,委派诺曼(NormanFrigerio)博士利用LNT理论对美国各州自然环境中的核辐射剂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那些辐射剂量高的州的癌症发病率明显低于辐射剂量低的州。紧接着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表明,在高本底辐射地区,癌症的死亡率反而低。

更多的例子在证明微量的核辐射对人类健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是科学家们还没有给出“微量”的明确定义:激起细胞自我修复机制与对人体产生伤害的界线还未有具体的划分。

或许,生活中那些无法避开的微量核辐射真的并不可怕,或者还可以帮我们活到很老。

上一篇:冰镇奥运

下一篇:注射记忆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