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东周墓葬考古发掘全纪实
2006年12月29日晚,我刚从修水考古工地返回家中,满身尘土尚未拂去,便接到江西省文物局的通知:靖安县水口乡李家村发生了一起盗墓事件,要我赶去处理。或许又是一次例行公事吧,我想。但翌日到达现场仅仅一小时以后,所见所闻便已远远出乎意料。
一年过去了,江西靖安东周墓葬——考古史上棺木数量最多、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墓多棺”墓葬在考古队紧张的工作中逐渐显露出来,众多出土文物对我和同事来说,若非亲眼所见,也许永远无法想象。
这是一座坐落于田野之中、高十余米的大山包,位于李家村李洲坳,紧邻公路,当地人称“斋饭垴”。赶到现场时,只见公安干警、乡镇领导和数十名群众簇拥一侧。山包西面,一口新鲜洞穴赫然入目,里面漆黑一团,不知深浅。洞外是盗墓者倾倒的泥土,夹杂着小块棺木和残破的丝织物,还有些许白膏泥。我拾起丝织物轻轻拽动,还有韧度,想必墓内保存状况不错。村支书借来发电机用于抽水和照明,水被抽干后,我得以入内。
盗洞是横向从西部向墓室中央斜斜打入,位置十分精准。洞穴尽头有个仅容一人蹲下的小猫耳洞。洞内有盗墓者留下的水桶,壁上是未烧完的蜡烛,墙壁凹处还放着一双白手套。猫耳洞边,横洞改成竖洞,深达三米。坑底散落着数块残断的棺板,板上可见锯子锯开的盗洞,泥泞的盗洞内,周壁渗水,寒气逼人。
盗墓者为本村村民,也许早对此地有所注意。上世纪80年代,山包东侧在修建公路时被推土机推开了一片,有人注意到分层明显的青膏泥层,断定下面有墓。盗墓分子选择了远离公路的山包西侧盗掘,五天后才被其他村民发觉。现场表明,有三座棺木遭到破坏,盗走文物数量暂时不明。
我头顶充电矿灯,顺着盗墓者留下的木梯进入。环顾四周,填土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棺板与填土交界处有一层厚厚的白膏泥,用钢筋在坑底的不同部位试探,发现棺板下还有木板。大型封土、土坑墓葬、青膏泥包裹棺木、有棺有椁,这些都符合楚墓的特征(东汉以后流行的墓葬大都为砖室结构),且靖安地处“吴头楚尾”的楚越交界线上,基本可以推测这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至汉初的古墓,而且很可能是楚国贵族墓,也许还会有青铜器出土;联想到外面封土的巨大规模,这也许就是江西迄今发现的最大古墓!我压抑住内心的激动,爬出盗洞,长途跋涉的困倦与疲惫一扫而光。
2007年元旦过后,省文物局组织省内专家聚集靖安,对古墓再次勘查论证,被盗的青铜凿、漆勺等13件文物也由当地公安全部追回。根据这些文物的特点,专家们普遍认为与1979年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出土的文物特点相似,时代当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距今2500年左右。
李家村是赣西北山区一个不足十户人家的小山村,30年前因出土过徐国青铜器,曾轰动一时。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1600多年的徐国历44代君王,春秋晚期被吴国所灭。之后王公贵族纷纷西行南迁。据说徐王义楚及其王妃曾在此偏安。19世纪和20世纪,赣西北地区曾两次出土与徐王义楚有关的青铜器,尤其是1979年发现的3件徐国青铜器,出土地点离此墓只有500米左右。那么这座大墓是否与徐王有关?或者是其他徐国贵族墓葬?是否会有上千件文物出土?是否还能发现成套的编钟或青铜器?一系列想法令人激动万分。县里垫付了10万元作为发掘启动经费,考古发掘在一片渴望中拉开序幕。长沙马王堆、湖北曾侯乙墓和正在发掘的安徽六安王墓成为我们日夜比较的重点。
早日找到墓边是考古队梦寐以求的事,在发掘开始20多天后,这个时刻来了。一处红土和黑土规律分布的地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迅速从工人手中抢过锄头,顺着带状直线一路刨去。渐渐地,墓穴西部北端隐约出现呈直角状分布的直线向东延伸,应该就是墓圹一角。
四条墓边渐渐显露出来,规模超出了我们的预测,长14.7米、宽11.4米,面积约160平方米,比当时央视热播的140平方米的安徽六安王墓还大。六安王墓是近十几年来已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汉墓,为西汉初期的诸侯王墓。难道这里也曾有过诸侯王?
当墓底的淤泥被一车车运出,乌沉沉的棺阵逐渐显露真容:47具棺木分三排由北往南整齐排列,大小各异,长短有别;墓穴东南角,一口有棺有椁的大棺独享一域。其他棺木为圆木做成,上下合拢;两侧各有四个抬手;棺木外表保存有十分精美的竹席和篾箍:竹席编织精巧,处处闪耀着竹青的亮光,仿佛春天里刚刚长出的绿芽一般。
棺木底部也普遍垫有竹席,竹席上还保存有十分清晰的捆绑棺木的竹绳。可见棺木是以多层竹席包裹,捆以竹绳下葬的。竹绳竹席层次关系清楚,没有明显打破关系,说明这批棺木应该是同时下葬的。早在一个月前,就有工地民工说,前辈们传下的故事里,这下面有50具棺木,而且历代还有守墓者。老乡告诉我,李家村现在还有用三道竹绳捆绑棺木的习俗。
墓穴呈不规则长方形,四壁陡直,墓底与四壁都有青膏泥作为保护。层次分明的封土表明,他们首先在棺木上填满青膏泥,然后在其上填满黄土,夯打火烤;之后不断向墓坑内填土并夯打,直到掩埋整个墓坑;最后在墓坑上面用土堆成一座高十余米的山包。在墓底,黄土包裹层明显分三个区域,主棺位于墓室东南角一个单独小区,首先下葬,然后是其他两区。
多么奇特的葬俗啊。虽然一墓多棺的墓葬形式也曾有发现,2000年时成都发掘的战国时期蜀国家族墓地,就是一个大坑内同时埋葬十余口棺木。但像李洲坳墓葬这样数量如此众多、排列如此密集的墓葬还前所未见,长距离的倾斜墓道、分区埋葬、夯土火烤也很奇特。他们是谁?是某次战争中牺牲的军事将领及属下,还是一支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的某种新族属墓葬?无论如何,“这是我国南方地区东周青铜文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说。考古界的泰斗黄景略、徐苹芳、张忠培、徐光冀先生纷纷赶来。张忠培先生看到此景后感叹:“太震撼了!再震撼我就要崩溃了!”专家提出“边发掘边保护”,并建议在室内开棺清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