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网站 17016 个,网站目录分类 56 个,待审核网站 0

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常用于电影)

来源:上网看看浏览:362次时间:2020-12-08

莫比乌斯环其实就可以将它看作一条纸片,在翻转了180度之后将两头进行粘连,这时它就形成了一个看不出正反面的环,如果将一只蚂蚁放在这个环上,那么它就仿佛能够从环的一面走到另一面,并且一直走下去走不到尽头,比如《恐怖游轮》等电影就使用了陷入循环轮回这样的恐怖意义。

莫比乌斯环是什么原理

在数学中,莫比乌斯环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有限的面,如果正面为绿色,反面为红色,那么将面的一头旋转一圈后和另一头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绿色和红色相通的和谐曲面。莫比乌斯环最初是由德国的一位著名数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利斯丁发现的,当时还是1858年,人们看到这个神奇的双面联通的环时感到非常的震惊,其实它的原理和克莱因瓶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

莫比乌斯环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它本身应该是一个有正反光面组成的平面,但实际上两头连接后,它就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单侧曲面”,这就导致它能够实现循环往复的一种特性。据说莫比乌斯在最初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其实只是在玉米地里将一片叶子随意的翻转并连接,从而就偶然的得到了这枚神奇的莫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莫比乌斯环代表着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就像是《恐怖邮轮》中的场景一样,如果总让一个人在莫比乌斯环上行走,那么他看到的日复一日都是一样的景象,并且永远也走不到终点,不是就有一种非常绝望的恐怖感吗?并且莫比乌斯环恐怖之处还不止这些。

如果将做好的莫比乌斯环从二分之一处剪开,那么你就会发现它将变为一个更大的圈,而不是某种不相连的物体,那么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每剪一刀,莫比乌斯环就会增长一倍的长度,就像是它隐藏了无数的长度一样,所以也会给人一种恐怖感。

潘洛斯阶梯是无法真实的在现实中存在的,只能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实现,因为它本身就是利用视错觉形成的阶梯,虽然是螺旋向上的一个阶梯,但是在某一个角度上可以看到它的阶梯终点和起点相连,从而能够实现平面意义上的循环通行,但实际上如果是三维状态,那么只需要换一个角度就会打破这种视觉上的错乱关系。

潘洛斯阶梯是什么原理

潘洛斯阶梯其实在《盗梦空间》中就曾经出现过,它就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阶梯,而最原本的潘洛斯阶梯则是由四段阶梯螺旋组成的,每一段都是向上的阶梯,但最终终点处可以连接到起点处,看起来让人产生能够重复循环的一直走的错觉,但实际上潘洛斯阶梯的原理就是利用人的视觉差产生的。

潘洛斯阶梯真的存在吗

早在1958年的时候,英国著名的数学家潘洛斯就已经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现象,当初这一现象在科学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后来尝试的人越来越多,潘洛斯阶梯的本质也就被揭开了,潘洛斯阶梯实质上就是一种伪科学,它只能存在于平面世界里,因此算是现实中无法发现的一种现象。

恐怖不可能图形

其实和潘洛斯阶梯一样的不可能图形还有很多,比如彭罗斯三角形就是其中之一,最初是由艺术家奥斯卡·路透斯沃德设计出来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立体镂空的三角体,它的三条边的截面都是正方形,每条的终点和起点都可以连接在一起,但实际上这种图形只能在二维空间中实现。

其实还有很多的图形都是和它们一样,比如游戏《纪念碑谷》中的大部分都是利用这种视错觉产生的,而且还专门有这种风格的艺术家,比如著名的埃舍尔就有不少的不可能图形作品,比如《瀑布》、《白天和黑夜》都是利用了对称、平面等各种数学概念进行艺术从创作。

哈奇森效应最初是由一位加拿大物理学的业余爱好者针对零点能发现的一种现象,据说在他的很多次实验中都发生了物体持续漂浮或者在空中旋转升起,或者是自动抛出的过程,所以这种现象哈奇森都认为是因为物体出发了零点导致的,但目前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原理做支撑,存在争议。

哈奇森效应是什么

哈奇森认为零点能是能够由于空间中的电磁场相互作用而激发的,也就是说如果将一个物体暴露在复杂交织的电磁场中就肯定会在达到某个零点值的时候开始出现变化,比如改变物体运动的轨道或者改变它的状态等,所以他就认为物体如果在静止情况下出现漂浮、旋转或者其他状态等,它就很可能是因为零点能导致的。

因此哈奇森做了不少这样的实验,他曾经将器具中的电磁能调到最大,金属键的电子轨道就因为共振而出现了损坏,从而使得金属的坚硬外形开始出现变化,变为一种类似果冻般的柔软带有韧性的状态,而这时的室内温度还是正常的,金属却好像开始被火熔化了一样,而当哈奇森关闭电磁场的时候,金属则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变硬了但形状却扭曲了。

哈奇森的实验也并没有停止,曾经他还在1988年渥太华召开的“新能源技术会”上放出了一些特殊的录像,比如冰淇淋被什么看不到的东西拉起来,就连下面的容器也一起来漂浮上来了,还有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杯中的水就溅起来了,并且开始沸腾,这些看似波尔代热斯现象的情况就被他认为是零点能导致的。

哈奇森效应是真的吗

其实说白了哈奇森效应就像是一种干涉实验,也就是能量的不正常叠加,使得物质中的原子改变了轨道或者震动幅度,从而使得物体的状态改变。据说虽然哈奇森效应没有能够得到科学的认可,甚至还有部分人认为是骗局,但是曾经多国的军方都找到他,日本甚至拿出皇室待遇和他谈合作,联合开发一个利用零点能供电的机器。

英国纳米技术公司Surrey NanoSystems在一场意外中研发出了世界上最黑的涂料-纳米碳管黑体,它几乎能够将任何物体上的褶皱和细节都用黑色抹除的干干净净,不管是涂在任何地方,都能形成一个黑洞般的平面物体,就连手电筒照射在上面也无法找到光斑,因为99.9%的光线都被它完全的吸收了。

吞噬光源的黑色材料

你可能对这种极致黑的材料还没有什么概念,其实它的黑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黑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就连宇宙最黑行星tres-2b也有1%,可这种连光源都能够吞噬的材料却能够实现99.965%的光线吸收率,仅仅只比宇宙黑洞少上0.035%而已,如果你还是不能感受到这种涂料到底有多黑,那么下面这个实验就能让你大开眼界。

研发人员尝试拿来了一个涂满这种碳纳米涂料的锡纸,又在它的旁边摆上了一张黑色的卡纸和一张涂上普通黑色颜料的白纸,再利用一个紫光手电筒进行照射,一般来说按照常识即便是再黑的物体,当光源照射的时候也会显出光斑,但是这种碳纳米黑色涂料却几乎像是黑洞一样,手电筒光照在上面几乎没有任何的光感和光斑。

也就是说即便是小时候玩过的红色激光灯都是无法在这种黑色涂料上留下痕迹的,而且曾经有人将它涂抹在揉皱了的锡纸上,但是神奇的是这种黑色涂料的部分却完全把锡纸上的皱纹都变为了平面,所以这种黑色涂料几乎相当于一个天然的马赛克,只要涂过的地方都无法看清楚细节。

而这种黑色涂料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黑的地步,其实都是采用了碳纳米管的密集排列导致的,据说这种黑色涂层上每一平方厘米都有至少十亿个碳纳米管,而每个碳纳米管几乎比头发还细,因此能够将光困在其中不断的产生折射,就好像完全吸收了一样,所以任何光源都不能在上面留下痕迹。

飞矢不动悖论就是一种运动和静止的哲学矛盾,也被称为芝诺悖论,在古希腊时,哲学家芝诺曾经询问他的学生得出一个悖论,一只射出的箭是动的,但是箭在某个瞬间都有它的位置,是不动的,而任何其他瞬间也一样不动,那么箭从瞬间来看就是不动的,而这与之前的动就产生了矛盾,从而形成了一个悖论。

飞矢不动悖论是什么

飞矢不动悖论就是指当一只箭在飞行过程中的任一瞬间都是不动的,而这与它正处于运动的这个结果正好相反,因此就形成了悖论。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人曾经提出过类似的看法,比如惠施救曾经说到”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也就是飞行的鸟儿并非是在动,也就是承认了运动是可以分割的。

其实和飞矢不动悖论一样的悖论还有很多,比如上帝悖论等,其实飞矢不动悖论的关键就在于时空是否能够被分割看待,前后两个观点之所以会矛盾就是因为它们的标准是不同的,其实从物理学上来看,这种悖论就是不成立的,因为量子理论认为时间是连续的,也就不可分割,因此飞矢就不存在瞬间不动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在物理学上,空间和时间都是有最小限值的,叫做普朗克,而运动就是两个普朗克长度之间的瞬移,而从时间上来说,是不存在普朗克时间之间的更小时间的,这也就意味着时间是以超高频率在进行移动,所以就是完全连贯的,因此在纯科学上来说就是无法分割的。

飞矢不动的问题所在

其实飞矢不动中提到的“瞬间”并没有将它具体的划分为多少秒多少分,而是笼统的划分为细小的时间,那么如果你这样看的话,其实时间就是不可分的了,因为不管是在细小的瞬间,其实箭都会出现一定的移动,也就说其实时间是无法被看成无数个细密的点的,所以这种悖论也就没法存在。

按照目前已知的物理学资料来看,人类已知的最小粒子就是夸克,夸克是已经无法在向下划分的粒子了。一般认为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就是原子,而原子的结构则主要是由原子核以及围绕它而生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就是有无数个夸克组成,其中又细分为上下夸克。

人类已知最小粒子

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至少数百种粒子,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开始将它们分门别类,直到70-80年代之后,科学家就开始将粒子的基本标准模型制作出来了,在科学家们研究过了数百种的粒子结构之后,终于原子的内部结构才被逐渐被了解,其中夸克就是目前能够知道的最小粒子。

其实目前来说,夸克并不能单独的被观测到,因为夸克之间的作用力会因为距离越来越远而越来越大,所以带有色荷的夸克大多都是只能和其他的夸克连接在一起,作为“强子”这样一个整体而被观测到,所以目前来说人类大部分的夸克资料都是通过观测强子来获取的,不过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粒子的最小值并不会只限于夸克,甚至有人认为夸克放大后还是宇宙。

其实和夸克同等级别的还有一种轻子粒子,它算是夸克的亲戚,它和夸克都属于费米粒子,其中轻子和夸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带有的电荷不同,轻子大多是不带电荷或者只带有一个点和,而夸克则是带有三分之一等不足1单位的电荷。

比夸克更小的单位

其实人们都认为夸克并非是最小的粒子,只是目前还没有能力发现它,据说早在1974年的时候,两位物理学家乔杰什·帕蒂和阿卜杜勒·萨拉姆就曾经提出了“前子”这一概念,而前子并非是一种真实,而是一个理论概念,从理论上来说它就是夸克的下一级粒子。

跃迁引擎和曲速引擎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的空间连续性,其中跃迁引擎就是通过打断空间连续性,将两个地点重合,并且从另一个宇宙或者更高维度的空间,从一个地点快速越到另一个地点。而曲速引擎则是连续的,主要是利用空间的前后曲率的大小折叠,从而挤压着飞船向前直到光速。

跃迁引擎和曲速引擎的区别

跃迁引擎和曲速引擎都是来自于科幻作品《星际迷航》中的概念,也是基于一些基本的物理学知识来进行的推测和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科技水平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其次这两种引擎都是星际传送的工具,能够在时空中随意的进行穿越和航行,只是运输的方式和原理不同。

跃迁引擎和曲速引擎的不同

1. 穿越原理不同

跃迁引擎主要是指能够从四维或者更高维的空间中实现在三维空间的瞬间移动,因为在三维空间中可能需要穿越一亿光年的距离,但在更高维的空间中则可能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在曲速飞行可以实现吗中就曾提到,曲速引擎则主要是采用空间弯曲来进行滑行的,飞船首先会将后方的空间拉直,这样前方的弯曲空间就会拉扯着飞船向前,当功率加快时就能达到滑行的目的,一直到能够超越光速便能够进行惯性的航行了。

2. 连续性不同

跃迁引擎的方式非常像是虫洞,也就是从一个地方能够瞬间穿越到另一个地方,因此是无法保证航行时的连续性的,而曲速引擎则必须是连续的,就像是我们常常在小说上看到的,穿越时空是乘坐的时空机会同行在时间隧道中一样,并不是两地点间的跳跃。

3. 空间不同

跃迁引擎主要是利用两个空间差,从而缩短通行的时间,算是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中来回穿梭,而曲速引擎则是在一个空间中通过空间弯曲的力量推动飞船的运行,所以它们这两种引擎在航行的时候,处于的空间数量不同。

薛定谔曾经说过“生命以负熵为生”,而爱丁顿爵士也表示自然界最至高无上的原则就是熵增定律,它充分的说明了整个地球文明的本质和精髓,那么宇宙的终极定律真的就只需要一条熵增定律就能够解决吗?为什么很多人说熵增定律太可怕了,了解之后你一定会细思极恐!

熵增定律是什么意思

熵增定律本来是热力学中的一个基础定律,它主要是表述了热量只能从高温部分传输给低温部分的无法逆转的过程,其中熵就是物体最为混乱的状态,所以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输入,那么原本的事物就会很快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而熵的增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以这个定律也被认为是物理学上最绝望的定律。

熵增定律太可怕了

而人们之所以会将熵增定律认为是可怕的,其实就是因为几乎世间万物都避不开这个定律,最典型的就是企业,如果企业中没有新的血液注入,比如优秀的员工,创新的科技等,那么公司就很容易陷入僵化的管理氛围,从而最终走向无序和灭亡,而这个过程是除了引进外部势力外,无法用其他方式解决的。

就算是对于我们自己个人的状态来说,熵增定律也是一样的,你是不是经常会发现自己明明每一天的生活都差不多,但屋里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趋于越来越乱,必须要隔段时间收拾一次才可以,而这种过程其实就像是熵在增加的过程,而且你发现没有人们总是更容易变得懒散,而自律坚持起来则是越来越困难的。

所以熵增定律之所以可怕,其实就是它意味着不管是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生命,只要是封闭自己没有突破,那么最终都会陷入混乱,无一例外,可以说是一种世界上最让人沮丧和丧失信心的定律,这就意味着懒散和堕落是人生的唯一结果,除非你不放弃奋斗和改变,所以说熵增定律简直就是赤裸裸的人类真相,这也是为什么熵增定律是最绝望的定律。

生日悖论就是指超过23个人中有两人生日日期相同的概率可以达到50.9%,几乎超过了整体人数的一半,而按照我们日常思维来看,这种概率被认为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它才被称为悖论,但实际上它确实能够通过计算得出的正确概率,并不算是数学上的悖论。

生日悖论是什么

其实之所以人们会产生一种23个人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非常低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是站在一个固定的思维前提下的,就是我们本能的将23个人固定为同一个房间的人,但实际上我们是可以将它看成随机的23个人,这样它们之间的搭配就远远不止22种了,而是多达253种,那么相同概率的机会就会更大。

生日悖论怎么计算

首先我们想要知道任何23个人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那么可以通过反推来实现,首先23个人中的第一个人,他和其他人生日不相同的概率是365/365,因为每个人的生日都可能是一年365天中的一天,而第二个人生日不相同的概率就是364/365,以此类推下去,最终的第23个人的生日不相同概率就是343/365。

而这些就相当于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日不相同的独立概率,要计算共同概率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将这些分数相乘,也就是365/365*364/365。。。343/365,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49.1%,而这是两个人生日不相同的概率,那么反过来也就是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就需要用1减去0.491,就得到了0.509,由此才得出了任何不少于23个人的群体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总是超过一半的。

并且按照这种算法能够得到,随着房间人数的不断上升,其中至少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会越来越高的,比如达到30个人的时候,那么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就达到了70%,而有70个人的时候,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就高达99.9%,可谓是接近肯定了,当然这种和常识不相同的悖论还有很多,比如说谎者悖论等。

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的辩论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经典难题-电车难题,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辩论出到底哪一方是正确的,这道充满了道德困境的难题可以说是困扰了不少的人,不过据说至少有90%的人都是选择牺牲一个人,那么下面就跟着我们来看看,你到底会选择哪一边呢?

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的辩论

这算是一个经典的岔道困境,在1967年哲学家菲利帕福特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也许平时你没有注意到,但实际上现实中可能存在类似的道德困境。这个问题就是假设你眼前有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或者火车,而轨道分为两个岔路,一个岔道上绑有一个人,另一个岔道上绑有五个人,这时只有你能调节轨道的变动,那么你选择让火车开向哪个方向呢?

其实不管是死一个人还是死五个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愿意见到的,但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人类总是会选择危害性更小,良心谴责感更低的一方,所以据调查显示,这个故事中至少有90%的参与者都选择救五个人而牺牲一个人,但也有另一些人认为一个人也是生命,你凭什么就认为这个人的命就比另外五个的价值更低了。

要知道人这个生命体是非常复杂的,它不像其他的物品一样能够用简单的价值来衡量,首先你怎么能够保证这一个人就不是未来的爱迪生、乔布斯,甚至是总统等呢?而那五个人如果是盗窃者或者小偷又会是怎样的选择呢?所以在这个岔道困境中几乎怎样的说法都能够被承认,因此电车难题也被列为世界十大著名悖论之一。

因为生命它不像是物品一样,人和动物都带有一定的复杂属性,人可以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而动物则可能是你的宠物,或者一条可怜的流浪猫,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干预到你的选择,而这种干预都是道德和情感上的,但如果是物品则可以简单的利用价值来衡量,因为五元钱就是比一元钱多,如果一定要掉钱,那么肯定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掉损失更小的一元钱。

两分法悖论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来证明“运动是不可能的”的观点,具体是说如果一个人要从A点走到B点,那么就需要经过A和B的中心点C,走到C点就需要走到A和C的中心,以此类推,这个人将永远也到不了B点,因为他需要不断的走过中心点,但实际上再小的距离都有中心点,所以他走的再近也依然无法走到终点。

两分法悖论是什么

两分法悖论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想要走完一段路程,那么必然需要经过中心点,但实际上中心点是无限的,因为不管是多么短的一截路都是可以分出中心点的,这就意味着人将无限的接近终点,却达到不了终点,因为这段路也将是能够无限的被分割的,也就很好的论证了运动不可能的观点。

两分法悖论怎么错了

但实际上两分法悖论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物理学上来说,物体的最小长度被称为普朗克长度,那么将路程分割为最小的普朗克长度之后,两个长度之间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长度,而运动就是通过一个普朗克越到另一个普朗克,但其中没有距离,那么也就意味着将不存在间断,从而也就使得运动将不能被分割,只能是连续的,所以这个悖论的前提就是错误的。

两分法悖论其实和切断时空的四大芝诺悖论之一-阿基里斯悖论很像,它们都是形而上学的将运动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割来看的,芝诺在公元前5世纪就提出了一种说法,他说如果在古希腊跑神阿基里斯的前面1千米处放上一只乌龟和他赛跑,而阿基里斯以比乌龟快10倍的速度进行追赶,那么阿基里斯是永远无法追上乌龟的,因为当乌龟跑出100米时,阿基里斯奔跑下一个100米所用的时间就是之前的1/10,而这就意味着乌龟比他多10米。

而阿基里斯再次跑完下一个10米的时候,乌龟又比他多1/10,又是1米,而以此类推下去,总是会无限的接近追上,但总是会差上至少9/10,也就是永远都无法追上乌龟。这其实和两分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两种理论都犯了“时间是可以分割”的错误,实际上在物理学上来说,时间是连续的。

上一篇:世界公认3大最美语言 这三大语言相当具有浪漫气息

下一篇:西王母为什么没有永生 西王母死亡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