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网站 17016 个,网站目录分类 56 个,待审核网站 0

日常施虐狂:你比你想的更残忍

来源:上网看看浏览:157次时间:2020-11-26
日常施虐狂:你比你想的更残忍

“没有残忍,也就没有节庆。”——尼采。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尽量避免令别人感到痛苦。在对一个无辜的人造成伤害时,绝大多数人会感到悔恨、悲痛、以及产生负罪感。然而,对另一些人而言,残忍能够提供完全不同的情绪体验——愉悦、兴奋、甚至性唤起。在这些人被称为“施虐狂”的人眼中,快乐的确是能够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事情。

你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电影或电视剧中那些以喜欢折磨他人的变态,但对残忍抱有享受心态的人,远不止在影视作品中存在。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阿尔帕索分校研究者在一项新的研究指出,施虐狂不但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普遍得多。从家暴凶手、校园恶霸到网络论坛上以挑衅、侵犯他人为乐的“喷子”,施虐狂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人们或许很难将‘施虐狂’和‘心理功能正常’调和起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理智的人群中,施虐狂倾向也同样存在。”文章的通讯作者、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伊林·巴克尔斯(Erin E. Buckels)说:“这些人不一定得是连环杀手或者是性变态,但他们能通过折磨他人,甚至单纯通过看他人受折磨而获得情绪上的愉悦感。”

这项研究的结果近日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巴克尔斯在文章中表示:鉴于人们对暴力电影、暴力游戏、暴力运动的喜爱,施虐人格障碍症可能存在一种亚临床形态——“日常施虐癖”(Everyday Sadism)。

此前,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癖以及精神病态三种亚临床型人格特质以“暗黑三合一”(Dark Triad)的名字为人所熟知。而鉴于日常施虐癖与以上三种阴暗人格的异同,研究者认为日常施虐癖应该作为独立的人格特质与“暗黑三合一”合并,变成“暗黑四合一”(Dark Tetrad)。

为了探索具有日常施虐癖倾向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研究者进行了两项不同的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对受试者的施虐癖程度进行了测试,发现在测试中得分较高的受试者可能从伤害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为了看到别人受折磨,这些人甚至情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开心的杀虫者

在第一项实验中,巴克尔斯和同事用学分作为报酬,召集了71位心理学系的学生。研究者对受试者声称实验的主体是“人格与对挑战性职业的忍耐力”:受试者要从4项令人讨厌的任务中选取一件来做,这4项任务分别是杀死虫子、帮助实验者杀死虫子、清洁脏厕所、以及在冰水中忍受痛苦。研究者假设,相对于其他三种索然无味的任务,日常施虐狂会更倾向于选择杀虫。结果,12.7%的受试者选择了忍耐冰水、33.8%选择了清洁厕所,而选择杀死虫子或帮助他人杀死虫子的人则各占26.8%。

研究者为选择杀死虫子的受试者准备了碾虫机——实际上,这是一台改造过的磨咖啡豆的机器。为了增加恐怖的氛围,这台机器会发出明显的碾压声。机器的旁边摆着三个杯子装有鼠妇的杯子。为了将这些活鼠妇人格化,杯子表面都写上了这些虫子的萌系昵称。选择帮助杀虫的受试者只需要把杯子递给选择杀虫的受试者。这些杀虫者随后需要将杯子里的鼠妇倒进机器里“碾碎”。他们并不知道,实验中根本没有鼠妇会被杀死——机器里设有栏杆,能拦着鼠妇,防止它们真的被压碎。

杀虫任务中使用的道具。部分选择杀虫任务的受试者在”杀死“一两只鼠妇后选择退出,另一些则选择将鼠妇全部杀死。图片来源:Erin E. Buckels, Daniel N. Jones, and Delroy L. Paulhus. (2013)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of Everyday Sadism. Psychological Science

受试者完成任务后需要接受包括施虐冲动测试、暗黑三合一测试、厌恶敏感度测试、虫类恐惧测试以及情绪反应测试在内的一系列心理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后,研究者发现选择杀死虫子的受试者有着最强的施虐冲动。正如研究者假设的那样,施虐狂特质越严重,受试者就越倾向于选择杀虫而非其他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与非施虐狂相比,日常施虐狂在4项任务中获取的愉悦感更少。在施虐冲动比较强烈的受试者中,没有选择杀虫任务的人的愉悦程度明显比杀虫者更低——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日常施虐狂对没有选择去杀虫而感到后悔。此外,愉悦感似乎还与他们所杀的虫子数目有关,杀的虫子越多,受试者就快乐。这些结果提示,施虐行为可能能使杀虫者感觉受到奖赏。

无辜不是借口

由于被激怒或者为了复仇而攻击他人的情况,在人类中其实并不罕见。但这样的攻击是目标明确的,通常不会波及无辜的他人。然而对施虐狂而言,无辜并不是幸免于难的借口,施虐狂的残忍是不需要外部刺激引发的。相比之下,连暗黑三合一人群的攻击行为都还是取决于事态的。

诚然,虐待虫子和伤害人类并不是一码事。当受试者知道自己施虐的对象是人类时,情况又会是怎么样?研究者进行了第二项实验。

受试者被随机分成工作组和非工作组两个组别,他们被告知自己需要跟隔壁一位性别相同的同学玩一款电脑游戏,赢家可以对输家进行一次噪声攻击(噪声最高为90分贝),也可以选择不攻击对方。实际上,输赢都是研究者安排好的:在8次游戏中,受试者只会输掉第一次和第五次。在受试者落败时,他们虚构的对手并不会选择对他们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受试者的对手是无辜的,并不存在出于复仇而反击的可能。游戏结束后,受试者同样需要接受一系列心理调查。

在非工作组中,受试者在每次获胜后可以马上对对手进行攻击;而工作组中的受试者如果想要发动噪声攻击,在获胜后还需要做一项无聊的工作——数一段没有意义的字符段中某个字母出现的次数。这实在不是什么有趣的活儿。

然而,可能你已经料到,在明知对手不会还手的情况下,日常施虐狂也还是会增强噪声攻击。在工作组当中,也只有日常施虐狂会不惜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对对手的攻击,连具有“暗黑三合一”特质的受试者都不会这么干。

生活中的施虐狂

巴克尔斯的研究表明,施虐狂具有一种渴望别人遭受痛苦的内在动机。这样的动机,在其他黑暗人格特质中都没有出现——反社会性通常基于外部事件的激发。这种自我维持的特质使得施虐狂更加烦人,也许也更加危险。

巴克尔斯强调,读者们需要意识到施虐狂并不只存在于性变态和罪犯当中。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施虐癖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程度是令人吃惊的。研究者相信,这些研究成果为关于家庭暴力、欺凌、虐待动物、以及军事暴虐行为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日常施虐狂可能为了愉悦感而实施这些残酷行为,“否认人性的阴暗面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巴克尔斯说。

目前,巴克尔斯和同事正在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施虐癖,包括施虐癖与互联网上“白目”行为(如“喷子”现象)的关系。网上的“白目”们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幸灾乐祸的快意,施虐狂也许会热衷上网活动。此外,研究者也将对施虐癖的间接形态进行研究。潜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施虐癖的本质面貌,将进一步被揭开。

参考文献:Erin E. Buckels, Daniel N. Jones, and Delroy L. Paulhus. (2013) Behavioral Confirmation of Everyday Sadism. Psychological Science

 

文章题图:Shutterstock 友情提供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 谋杀 现场 法医
  • 心事鉴定组

上一篇:4K(不是价格)电视机选购指南

下一篇:羊胎素,一个“美丽”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