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端不平这碗水
姐姐们继续炸。
艺能 C 位没选出来,话题 C 位轮番掌舵。
继万茜、张雨绮、黄圣依、伊能静之后,今天更新又几乎包办热搜。
坦白说,有点看腻了,也写腻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角度,Sir 对一个问题实属越来越好奇。
置身一群易燃易爆的姐姐中间。
唯一的 " 哥哥 ",怎么想?
说干就干,《Sir 电影》联系黄晓明专访。
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
原本只针对《姐姐》,却越聊越多。
关于节目,关于 " 明学 ",关于演员,关于年龄 ……
甚至,主动承认自己开始 " 示弱 "。
更没想到,采访结束到发稿前,黄晓明没有对文章提出过任何修改建议。
当下娱乐圈,这份坦诚难得。
一个多小时的对话里,Sir 感受到黄晓明处于风暴中心的安谧。
Sir 也以相应的坦诚回应——
三种尖锐评价,三个维度。
他怎么说,就怎么还原。
文 |Sir 电影
Sir 电影 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1
" 我不要你觉得 "
黄晓明在《姐姐》播出后,喜提一个外号:
" 端水艺术十级大师 "。
这碗水怎么端?
怎么算端平了?
是他自己想端的吗?
一系列节目上的 " 行为艺术 ",Sir 最为好奇:
主动要求加入姐姐群,大派红包;反复强调鼓励的话术," 这是加分项 ";为每个人说好话,强调演员的不易、脆弱;录制结束后,也点火锅外卖 ……
姿态之低让人怀疑,毕竟我们都记得以下名场面。
"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采访第一个话题,简单直接:
30 个姐姐,他怂了?
△ 被网友戏称来选妃的宁静,手机壳调侃:不要我觉得,我要您觉得
黄晓明:
刚开始节目组联系我的时候,第一反应就觉得是 " 不可能 ",这么多厉害、功成名就的姐姐怎么会在一个节目里比赛。
扪心自问,我自己是没有这个勇气的。
当姐姐们真的被召集到一起的时候,我心想,太厉害了。反过来,我也有好奇心,想去现场见证她们一点一点的变化。她们中有的是跟我一起成长的演员朋友,有的是我的前辈,也有的是我看着长大的年轻朋友。
好在我不是评委、不是制作人,只是一个成团见证人,没有那么多压力,所以心态比较放松。
我想,节目组之所以找到我,也是因为湖南这些做节目的朋友了解黄晓明。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熟悉我的人都说我擅长鼓励,很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我要做的就是一个托底的人。
入行 20 多年来,朋友调侃我是 " 买单王 ",时不时给朋友送礼物,我一直秉持的观念就是,大家开心才是真的开心。
幸亏微信红包是有上限,200 元。要不然在姐姐群里,我发红包是要破产的,不能只发一个、几个,应该是大家都有。
《中餐厅》里表现出来的我不是完全真实的,何炅老师在节目播出后问我," 这怎么可能是我认识的黄晓明?" 他其实知道有一些剪辑或者综艺效果的放大。
我需要去尊重节目制作的想法,也能够理解并没有将节目全部看完,仅仅通过片段甚至预告片得出结论的观众。
坦白说,这档节目曾经给我带来过很大的困惑,在相当长时间里,我接收到外界的各种反馈,包括层出不穷的段子,内心是惶恐不安的,自己也不敢去看完整版。哪怕从事这个行业 20 多年,我依然做不到真正的内心平静,还是会有一些事搅乱自己。
所以,对于人生的感受是不会有止境的,始终需要反思。
如果说在 " 姐姐 " 节目中看到不一样的我,那肯定是我将对《中餐厅》表现的反思带了进来。角色设置上,从一个领导者转变成服务者。
上一档节目,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业绩压力太大,也有些急躁,忽略了很细腻的方法、技巧。现实生活中,我身边有些做老板的朋友还私下跟我说,其实我也这样。
可能在员工、同事面前就显得不那么亲切。
我只承认自己的方法、技巧上还不够平滑,但内心深处,自己知道没有高低之分。
从小的家庭环境里,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是要听话、要孝顺,要懂得感恩。
入行之后,我看到的,经历过的起起落落,也让自己明白,肩上的责任很重,要对得起工作伙伴,对得起团队,还有观众。
如果真的要反思自己的性格。
我做得不够好的就是边界感,太想对人好,太想付出,但有时候也会给人压力,反过来没有保护到自己,受了伤害。
也是人过四十,我才慢慢体会到,付出没有问题,但善良是需要锋芒的。
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你真正爱的人。
02
" 大家都不喜欢看我 "
艺人上综艺是被动的。
大量 " 台词 "、微表情被拿出来分析、解读,排列组合出各种版本。
黄晓明也难以幸免。
安慰刘芸,在金晨表演后舔嘴唇的小动作等等,都被铺上娱乐的异色。
事实上,他已经不记得自己跟刘芸说了什么,是下意识的礼貌;而那个小动作,也只是刚好嘴皮觉得干燥,被剪辑进去。
被误解几乎是每个公众人物的 " 宿命 "。
剪辑越强,明星越弱。
迄今为止,Sir 以为黄晓明最显 " 弱 ",反而也最可爱的一次。
李佳琦直播间:
- 佳琦我是不是挤到你了?
- 没有没有,大家都是来看你的。
- 没有啦,大家都不喜欢看我
声音很低,缩在角落,低头。
当下满屏唏嘘,也因为这让人心疼的示弱,黄晓明在公众眼里似乎不再那么 " 油腻 " 了。
以上。
是设计?还是真心哀叹?
黄晓明:
刘芸被淘汰的时候,我现在真的都忘记自己具体怎么说的,是一个下意识的举动。
大概的意思是,你还是当年的小姑娘。她的确没怎么变,说话不太会思考很久,就脱口而出了。这的确会惹麻烦,我也有吃过这种亏,但反过来说,能够保持这种真实也很难得。
△ 两人曾合作《大汉天子》《鹿鼎记》等剧
下意识、无意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作为公众人物,就会承担很多的压力。
坦白说,即便是出道多年的姐姐,私底下都会跟我说,我害怕我紧张,我要死了,她们的先生,姐夫们偶尔也会发微信跟我讨论。这大概就是节目厉害的地方,把演员真实的情绪展示出来。
我也会紧张,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有一次连手卡都从我手里滑下来。
(提到进李佳琦直播间上热搜)回头想一想,那句话完全是下意识。
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这些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我会有应激反应,人生会有很自信的时候,但也会有不那么自信的时候;第二个原因就是一种习惯,毕竟是他的主场,我很怕喧宾夺主,把李佳琦挤到一边,显得不太礼貌。
但是,我不介意大家看到我 " 弱 " 的这一面,因为,的确我并不总是那么强,这也不可能。
就像这些姐姐,她们站在舞台上就会忘掉一切,觉得自己是王?这是不可能的,名气越大,反而心理负担也越重。说实话,我在镜头前 20 多年了,依然还在对自己说,放松一点,坦然地去接受可能发生的一切,好的,不好的。大概人生就是在自信与自卑中摇摆度过的吧。
那对自己来说,可能比较管用的心理暗示就是:就当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吧,只能全力以赴,过程总会结束的对吧。
我已经接受到一个事实,黄晓明并非一个很有天赋,也无法自己评价演技的演员,但是他一直在努力,也承认自己的不足。
示弱,不是要向谁妥协,也不是怯弱,而是清醒地认识自己。
在生活中,有时候示弱是对于人的一种尊重。如果我的示弱,能让姐姐们觉得快乐,也挺好的。
03
" 幸运儿 "
作为演员,黄晓明的能力始终被质疑。
说他只是赶上潮流的幸运儿之一。
Sir 曾经写过一篇《黄晓明不傻》的推文。里面提及,自评并非天赋型选手的黄晓明,还是拍过好戏。
两个角色公认 " 能打 ":
《风声》,日本军官武田;
《中国合伙人》,创业者成冬青。
近两年作品里,《无问西东》的陈鹏、《鬓边》里的程凤台,虽然无法跟前面两个相比,但也有可取之处,至少不那么油。
再放眼当下行业:易烊千玺、彭昱畅等新人冒头,大有 " 后浪 " 之势,而且颜值,本也是不能久固的 " 资本 "。
黄晓明自己心里怎么想?
作为演员,他恐慌吗?
谈表演,难免聊到人生状态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或贴合,齐头并进,或分裂悖论。
黄晓明的回答让 Sir 有点意外。
七分底气,三分悲伤。
黄晓明:
《风声》还有《合伙人》是我比较自豪的大银幕作品,因为心里清楚自己为角色做了什么样的付出。
演武田之前,我有过一段很害怕的心理过程,因为从来没有演过反派,确实害怕失败。后来导演跟我说,要不你把头发剪短,先从形象上找找感觉。我就把头发剪得很短,留起胡子,还去健身,让自己的肌肉很大块。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能花时间下功夫。我学了三个月的日语,真的是蹲茅坑都在背。
到了开拍那天,真的就大段大段冒出来。
而演成冬青,也是这样做的,英文自己磕,最后一场戏英文独白是一条过,虽然也不那么标准,但是说完之后,剧组在场的人还给我鼓掌,大概是没想到我能够完全不过脑子,就靠本能讲出来。我也看了很多关于俞敏洪的书还有视频,做笔记,包括他鞠躬要到多少度,怎么抬手的,穿衣服的习惯,都会跟导演商量、考虑到。
如果这两个角色大家是认可的,那就说明我相信的是对,努力是能够接近更好的标准。
你刚才提到易烊千玺,我突然想起前几天自己在家陪孩子玩,还跟我妈聊天说,你看,现在的小孩多么幸运,一出生就赶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脑、手机、pad 等数码产品就围绕在身边,他们获取信息、机会的能力简直是爆炸式的。
他们自然比易烊千玺这一代更幸运,这才符合发展规律。
我的意思是,现在的年轻演员很幸运,赶上了高速发展的几年,有 IP、有流量,有做主角的机会。但是不管多么爆炸、高速,最后能够留下作品,被记住的还是行业里少数几个,除了幸运,他们也一定要非常努力才行。易烊千玺能够获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他的认真付出。
我们那一拨(指北电、中戏 96 明星班现象)是幸福感很强的,虽然没有那么多大投资的、做主角的机会。但是我们见证的是一个行业阶段性的飞升,有机会向当时最顶尖的香港电影的偶像学习。
△ 《大上海》,与周润发演对手戏
《三国演义》里不是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你问我 " 三剑客 "(指黄晓明、陈坤和赵薇)现在的状态,我想说,当你还在学生时代的时候,你们只能在一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各自有了事业,各自的家庭,就不能这样了。但是又到了一定年纪后,大家会想要回到校园时在一起的状态。
我们班是有向心力的,不知道你查过没有,我们班回学校聚会还是比较多,最多不敢说,但至少在前几位。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崔新琴老师,她当初选学生的标准,会选一些很感性、情感很细腻的孩子。当我们的心累了的时候,知道身后会有班级这么个大家庭。
入行 20 多年来,经历过无数个剧组,每一次演戏几个月,都会投入感情。刚开始,杀青了,要说告别了,还会哭,少说也哭过十几次。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习惯了别离,也习惯了保持适当的距离。现在我会提醒自己的是,接受它,不要哭。人生何处不相逢,也许在未来某一天,你和分开的朋友又转到一个剧组,一个节目里,说不定的嘛。
别离的意义,是让我们更坚强。
做演员就是这样,需要感性,也需要有冷静,抽离的能耐。这一点我也不敢说做得很好,还在努力。
如果说我自己在演员这件事上还有什么想法、期待,就是希望未来几年能够有机会拍文艺片。对,比如说娄烨、刁亦男、贾樟柯、董越(《暴雪将至》导演)。还有霍猛,我看过他拍的《过昭关》,很喜欢。
我已经过了四十岁,尽管我的精神并没有因此僵化、顽固,但明显感觉到肉体确实到了这个阶段,代谢变慢了,似乎减肥也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所以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健身,去维持。
那反过来说,肉体在衰老,似乎精神就在升华。
所以,我不是端水大师,人生这碗水是不可能一直端平的。
今天说的很多话,是现在的我说得出来。
而以前,不会说出来。
以上,便是《Sir 电影》对话黄晓明的全部内容。
04
多说几句
作为电影号,Sir 一直坚持忠于作品。
演员的作品,终归是表演。
但表演也是跟随演员一生,随着时间积淀而成的漫长功课。
借用当下最爆,也最深邃的童谣《小白船》比喻:
电影世界,也是一次没有方向的航行,物质的障碍没有了,就像 " 桨儿桨儿看不见,船上也没有帆。"
通过表达,我们依然试图,渴望朝着更自在的人性彼岸飘去。
黄晓明的自述,恰好折射了一个演员,第一代内娱超级偶像的心路历程,是撇开热搜、八卦传闻的自省。
他和同一起跑线的同学、同行们,大概经过了三个阶段。
表演是,做人也是。
第一阶段,茂盛。
黄晓明 1998 年出道,之后凭古装剧《大汉天子》声名鹊起,随后有了《神雕侠侣》《新上海滩》等作品。
刘彻、杨过、丁力等角色都属于概念性的,扁平的。但与黄晓明当时的状态高度吻合:颜值俊朗、年轻气盛,对于旁人、世界都是一副傲视的状态。
年轻,赋予他可以在专业上被原谅的豁免权。
同理,鬼马赵薇之《还珠格格》(1998 年)、忧郁陈坤之《像雾像雨又像风》。
他们出现前,刻板的,僵化的成人作品太多了。内地终于出现了这么几个不逊色港台艺人的偶像。
第二阶段,混乱。
偶像坐稳,市场认可,粉丝群体越来越清晰、稳定发展。
反之,演员身份变得更被动,在名利中撕扯。
黄晓明自己也曾经承认,内心深处是不自信的,什么潮流来了,都想试一试。
不是天赋型演员,那努力总行了吧。
他唯一没有想明白:努力也需要方向。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被影迷看到并肯定的出演之前(《风声》),他演了不少热剧热片, 但也像一锅油被反复烧热,蒙上 " 腻 " 的观感。
他当然帅,却以为帅就是好。
甚至《风声》之后,也并没有趁势巩固,直到 2013 年才贡献出第二个值得一说的角色,《中国合伙人》的成冬青。
中间这几年的作品,质量参差,类型凌乱。
第三阶段,落地。
三部不太 " 黄晓明 " 的作品问世:
2017 年,《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播出;2018 年,《无问西东》公映,今年 3 月,《鬓边不是海棠红》播出。
豆瓣分别是 8.5、7.6 和 8.0。
共同点:非核心,不炸裂。
黄晓明在其中的表现,Sir 以为也不完美,谈不上无懈可击。
但是观众口碑上扬,更能看出演员由内向外渗透出来的平和,以及努力找到角色与真实自己的平衡点,不求超过,但求沉稳。
黄晓明落地了,才真正找回自己。
《琅琊榜》导演孔笙说,黄晓明生活当中就有大哥的气质;
《无问西东》搭档章子怡说,他身上的那种自然可以发光;
《鬓边》里,较之商细蕊的疯魔,不少观众更肯定黄晓明的稳重、不过分的贵公子气质。
可以看出——
表演、选剧本时的变化,也与黄晓明人生态度的转变暗合。
当一个演员(男人)内心深处接受了人生的不可控,意识到 " 弱 " 的存在以及它持续的作用力。
他开始钝化自我,抬高角色。
有人说是这是温柔。
Sir 觉得太鸡汤。
这种钝化是一种或主动或无奈的牺牲,成年人必经的成长。
但 Sir 真正想提醒 " 长 " 到类似阶段的偶像、演员:
这种钝化不是认输,更不该是以认输为幌子的另一种 " 油腻 "。
好演员的最终归宿绝非世俗意义上的 " 自洽 "
而是在认清自己后,仍继续逼自己反弹、抗争,又努力回归锋利与不妥协。
Sir 更狠心地说——
影响表演的因素,有技法,有天赋,有外形,有心态 ……
但论一个演员的创作力。
持续的,忠于内心的创作,必然以持续的痛苦和撕裂为原料。
眼前的黄晓明,端水的样子让人有些唏嘘、甚至心疼。
但 Sir 更不希望他止步于此。
想清楚了。
想明白了。
与其原地端水。
不如试试走出风暴,再浪一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