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了热搜就忘了她们
1983 年 3 月,美国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市。
大丹酒馆就坐落在此处。
在这个寻常周日晚上,一桩恶劣性事件瞬间打破宁静。
酒馆里本来有 20 名男子,一切正常。
当唯一的女性正准备离开时,其中一个男人猛地把门锁上,阻止了女子的去向。
还没反应过来,另一个男人将那个女人扔到地上,顺势扯下裤子,强暴了她。
酒吧里的其他男人就这么看着,有的人甚至欢呼起来。
随后,另外三个人加入了这场暴行,把尖叫的女人抬到台球桌上,强奸了她长达两小时。
一切发生得毫无障碍。
没人帮她,没人报警,也没有人离开现场寻求支援。
随后警察和媒体纷纷下场,事件立马在全国范围内发酵。
特别是媒体的报道,让暴行反而成了一场奇观。
慢慢地,事件发展变了味。
报道,从最开始的揭露真相,变成媒体之间的暗自较量。
这起可怕的地方犯罪,仿佛成为一个国家事件。
本是一场对犯罪分子的审判,也逐渐成为对媒体的审视——
媒体审判 第一季
由于媒体争先恐后的大量报道,过去三周里,新贝德福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则国际社会新闻。
有人说,新贝德福德市是一个大熔炉。
那里有很多不同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种族背景,这是一座美丽且令人自豪的城市。
讽刺的是。
惹来了这么多目光,竟是因为一件如此负面的事。
但影响最深的,还是受害者本人。
谢丽尔阿劳约。(为了表示尊重,影片并没有将其照片放出)
她的律师斯科特回忆起初次见面的情形。
我不知道该有什么预期
我能听到她的一个孩子在婴儿车里哭泣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 21 岁女性
在此之前,有谁真正关注过这个才 21 岁的姑娘?
那天晚上,她的烟抽完了。
回家路上有家酒吧,她想或许能在那买包烟。
遇到认识的一个女服务员闲聊了会,服务员有事先离开,她就独自坐在桌边,想把饮料喝完再走。
当她起身准备走时,有人从后面抓住了她。
可怕的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等到她解脱之后跑出酒吧,身上只披着一件粉红色的毛衣。
她挥手截了一辆摩托,车上男人停车帮她报了警。
这是一场无法想象的创伤。
她还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一个无论怎么选路都不好走的抉择——
忍气吞声,还是勇敢站出来?
有过同样遭遇的幸存者回忆道:
你永远无法回到你没被强奸之前的状态了
但是通过我们的法院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伸张正义
而我 …… 你应该为自己坚持到底
谢丽尔做了同样的选择——
站出来,坚持到底。
为了女儿们,她希望这个世界而变得更好。
但同时意味着。
她所有的经历,将会毫无保留地展露在公众面前。
该案法官就提到过:我以前从未接触过媒体如此感兴趣的案件。
它的关注度,来自于人们因猎奇而产生的兴趣——
案件中高度煽动人的细节。
为此,有媒体找到法官,想要进行庭内拍摄。
美国从来没有过全国电视直播的强奸案审判,这是先例。
法官出于公益和支持消息透明的考虑,同意了。
强奸案和其他案件不同。
很少有真正的受害者提出指控。
她们害怕为自己的权利而战,害怕偏见和别人背后的指指点点。
媒体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流言蜚语。
起初大部分人非常同情这起案件的受害者。
可当参与讨论的人越多,意见也就越繁杂。
法庭本意想把重点放在帮助受害者上,但所有对于女性的暴力行为,都有很多耻辱的部分。
公众开始质疑她的为人历史,甚至她为什么会出现在酒吧里。
这成为了公众话题。
在脱口秀节目上:
也许她走进去想和几个男人上床 结果失控了
是她自找的吗?
她穿的什么衣服?
为什么她一个人?
她认识酒吧里的人吗?
在法庭上:
我走过去问 " 你要给我口吗?" 她开始大笑
我说 " 你不会咬它,是吗?" 她只是笑着看着我
所以我把它拿出来了
去酒吧前是不是嗑药了?
辩方通过破坏受害者的可信度来获取陪审团,乃至场外观众的信任。
看起来,更像是受害者在受审。
一旦站出来,她们就必须确定很多具体情况,而且走进法庭后,面对恶意审问。
她们过去所做的一切都会被扒出来,被各种解读。
这是传播带来的二次伤害。
你看。
当争议滋生争议,就愈发偏离理性。
从那时起,观众就成了躺在沙发上的专家。
审判每天都在进行,人们像追剧一样打开电视准时收看。
我爱看《综合医院》
但案子开始后我就没看过了
反奸组织主任林恩 · 马克斯接受采访时,也说过类似的情况:
我看到一个人在接受国家新闻采访时,说他以前每天都看肥皂剧,而在审判期间,他最后都去看那场审批了。
这就是他 " 刺激 " 的来源。他是以谁为代价获取这些刺激的?
这样的观众显然不在少数。
当时 CNN 电视台循环播放审判过程,很大程度就是在利用这一点。
因为它刚刚走出收视率低于预期的时期,只要一放审判画面,收视就马上飙升。
一场公益直播成了闹剧。
法庭本身不是闹剧,将法庭作为一种工具,为娱乐和收视率的目的服务才是闹剧。
它利用原告的痛苦,制造耸人听闻的谈资。
更严重的是,随着证词被阐明,受害者的信息也就变成了公共记录。
事情闹得越来越大。
人们解读的角度愈发匪夷所思。
在这案件中,有几个嫌疑犯是葡萄牙人。
某些居心叵测的媒体,借此制造种族对立。
甚至有被成功煽动的民众向当地报社写信,要求将(葡萄牙人)全部装上一艘船运走。
这种对立情绪肆虐,激烈和愤怒在无形中反噬了案件。
葡萄牙社区不少人开始进行反抗,他们报复性地支持被告。
她甚至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因为她不是什么好货色!
最后,犯罪的人,被定罪了。
这些人被判了多年徒刑。
但受害者同样受罪,她被判处终身流放——
担心自己和两个女儿有危险,她必须离开。
某些讽刺的 " 巧合 ",令人不禁想起鲍毓明案。
留意一下类似强奸案的新闻就会发现。
犯罪分子的照片打上了马赛克,名字也用代称,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反而一目了然。
到底是谁犯罪?
媒体这种做法,无疑是直接将受害者往公众舆论枪口上怼。
是,案件是得到传播,也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解决。
但代价是,所有细节会极大程度的曝光。
包括受害者隐私,和犯罪过程。
有人曾评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不是由施暴者独自完成的,是由整个社会协助施暴者造成。
放在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
千万别低估传播的力量。
就在前几天,有博主发声。
某高中男生效仿鲍毓明作案。鲍毓明案成为犯罪指南的预言,应验了。
微博上好些这样的话题:# 鲍毓明今天伏法了吗 # # 不要让鲍毓明掉出热搜 #
到今天,早就掉出热搜的鲍毓明不仅没受到法律的制裁,就连道德谴责的声音也逐渐消散。
当初积极报道的媒体,如今还剩下多少?
和大丹酒馆案一样。
这场司法外的审判,考量的是媒体在获取关注时,能否做到道德自省和自控。
法国调查媒体 Mediapart,对性暴力议题已有十多年研究,莱奈格 · 布雷杜是其中一名记者。
她在提到如何对待性暴力受害者时,一语中的。
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将自己的一部分给了我们,所以我们在使用这些证词时必须负责任,并且要明白我们的报道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我们不是法律代言人,我们是记者,报道事实已经足够了,而不是劝人们应该做或不做什么。
说白了,记者需要用心去倾听,也需要用时间去做事实核查。
这才是媒体的责任。
也是大众对待受害者,该有的同理心。
没错,事件总会过去的。
当热搜消失后,恶魔可以毫发无损继续兴风作浪。
可对于孩子维权路上的受害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1986 年,谢丽尔去世了。
距离她出庭作证,才仅仅过了两年。
可悲的是,几乎再没有任何电视新闻网报道她的死讯。
三年后。
被判刑的四名男子,出狱了。
会有越来越多的 " 鲍毓明 " 吗?
我不敢肯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
很多无法被看到的受害者,还沉寂在黑暗中。
在没有记忆的互联网里,她们正一个接一个地 " 死去 "。
最终,将被看客永远遗忘。
就像伤害从未发生过一样。
上一篇:林心如是怎么变得“招人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