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屏蔽掉的台词,他也敢说
Sir 一直想不通的三大迷惑现象。
中国人最重视的人生大事——
房事。
(别激动,Sir 是说买房子的事)
中国人最鄙视的职业——
中介。
国产剧最让人尴尬的题材——
职业剧。
你想得通吗?
明明是积怨最深、普及最广的故事,我们却无法挖掘出感人的、真实的内容。
国产剧是指望不上了。
纪录片完成逆袭——
《中间人生》
中国首部聚焦房产中介的纪录片。
一集 15 分钟,豆瓣 8.2。
所有评价,无论好评差评,都认同一件事:
真。
真实客观,本是一部纪录片需要秉持的基准线。
这不是 Sir 安利它的原因。
Sir 看中的是它不经过滤的真实。
一个建议:纪录片后期广告味道太浓,毒饭可以略过。
但仅看前 4 集——
它揭露出的行业丑态,戳穿暗涌的欲望,且让每个从业者直面镜头。
Sir 敢说,这样 " 站硬 " 的姿态,国产剧先例为零。
房产中介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Sir 从自己手机截了一幅图——
电话屏蔽功能。
" 中介 " 一栏,与广告销售、外卖、出租车,甚至骗子,共同进入最受欢迎的屏蔽类目。
这也是纪录片的第一幕:吐槽。
街头随机对象,问一句:您需要房子吗?
对方一听 ……
说这个我可不困了。
有人脱口而出:
挂电话,黑中介,水太深,怕 ……
当然也有人夸。
但你细品。
真的是夸吗?
—— "离不开它 ""最终还是安全的 "。
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折中。
在 Sir 看,这些答案拼凑在一起,恰好展现出我们对中介的真实印象:
需求强,名声糟。
房产中介作为房产交易最末端一环,里外不是人。
卖家,他们得求;买家,他们也得求。
同样题材的国产剧《安家》,塑造过一群卑微如狗的中介人。
带客户看房,只需要哄好客户吗?
想简单了。
走进小区,你就是鄙视链中最低的人。
物业经理、保洁阿姨、保安大哥,你一个都不能得罪。
客户看着看着,突然渴了,饿了。
怎么办?
随时掏出矿泉水和面包,必须把对方留住。
难得约到客户,天公又不作美。
要么巨晒,要么大雨。
心情不好影响交易怎么办?
雨伞必备,而且必须永远向客户倾斜,绝不能遮到自己。
有哆啦 A 梦的本事,还要有大雄那样屡败屡战的心态。
马桶脏了,自己擦。
客户骂了,自己忍。
—我跟你去看了这个盘,半夜还给不给我打电话
—不打。
—豆浆还送不送
—不送!
—微信还发不发
—不发!!
这就是我们印象中,那群挥之不去想让你掏钱买房的中介人。
谄媚、虚伪、low。
这些真实吗?
Sir 要说,是真的。
中介难是真的,客户烦也是真的。
纪录片中有不少类似的瞬间。
打个电话——您方便加个 ……
啪。
话没说完,挂断。
这都算好的。
有些人不挂不是感兴趣,而是要骂你。
今天中秋节
你不陪家人
你们有病吗?
这种不讨好的印象,最终组成一幅职业画像:
赚快钱,学历低,混日子。
但。
Sir 要说——片面的真实,有时候比谎言更可怕。
以上展示的只是中介的 A 面。
我们不知道,他们还有隐藏的 B 面,C 面 ……
一个最让 Sir 意外的事实。
房产中介是不是太多了?
电话没日没夜地打,门店一条街能开四家(Sir 公司楼下就是)。
实际上,远远不够。
一组数据:
一个房地产经纪人平均工作 1000 小时,才能卖出一套房,一年 3 套;
目前全国有 150 万房地产经纪人。
但未来中国对这个职业的需求,至少 400 万。
另一个刻板印象——中介都打鸡血吗?
并不。
在纪录片中,Sir 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普遍的表情:
麻木。
一大早门店开业,街上出现标志性的团建。
喊口号,唱司歌。
手舞足蹈,还高声呐喊。
但你看他们的神情。
纷纷都没睡醒,眼神呆滞,没多少人真正提起了劲。
没错。
连当事人,都对那套行业内的伪成功学感到厌恶。
经理开着车跟同事闲聊,说自己朋友圈是三天可见。
不在朋友圈发广告吗?
发。
发完了,他自己都不想看。
全是卖房子的
烦得很,真的烦
纪录片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采访对象。
张永刚,刚哥。
高学历。
北航硕士,985 大学,出来卖房。
跟客户谈稻盛和夫,谈各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头头是道,客户也格外折服。
但,当那个客户来门店时。
当着他的面,张永刚愣是打不出一个卖房电话。
太掉价了
那个中秋节打电话卖房被骂的也是他。
客户说他有病。
他没生气。
皱起眉头,眼睛憨厚地眯成一条缝,低声嘀咕 ……
是我真的有病吗?
在 Sir 看,这些话都太扎心了——
它不仅惨。
更带着一种现实和理想充分摩擦、挤压后的黑色幽默。
你可能会问:
这么委屈,为什么不换一份工作。
是怂吗?
发出这样疑问的人,并不知道——
房产经纪,是一份长期被" 耻感 "包裹的职业。
服务必须周到,态度必须低声下气。
以至于,所有羞耻和卑微,已是常态。
大雨天看房,皮鞋磨破,进水。
带客户进去了,自己却留在门外,宁愿扯高音量喊着讲解。
他也不踏进一步。
生怕鞋子弄脏业主的房子。
而回忆这件事时,中介小王的语气丝毫没有委屈。
家常便饭罢了。
同样的。
几乎所有面对镜头的中介,说起自己受委屈的情景。
面上都没有表情,一切习以为常。
带着客户去看房
电梯里的人非常多
(就有人说)挤什么挤啊
你们中介坐什么电梯
什么是真实?
这就是。
——藏在我们固有印象外,温水煮青蛙般的局促和无奈。
但这仍不是所有的真实。
高潮在后面。
最刺眼,也是外人最关心的问题。
中介会坑人吗?
《中间人生》没有回避。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介这份职业面临最常见的状态。
也是纪录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
" 无回报期 "。
说得专业。
翻译过来就是,出不了单,揭不开锅,穷哭了。
眼看一单交易有戏,狠狠咬住。
不仅靠嘴皮子,还要做各种功课。
光准备房屋平面图还不够,那就备上小区平面图,交通平面图,学校医院平面图 ......
做到极致,就能成交?
他们回答——
看命。
问题又来了 ……
命,一直不好咋办?
有些人就动起小算盘。
中介小徐说出这样一个故事:
刚进入行业时,跟店长准备卖出一套房子。
对象是一对老夫妇。
两人都心里清楚这间房子有问题:
产权不明,很有可能出现交易风险。
当小徐跟店长反映这件事时,对方熟练回应:
你管那么多干嘛
我们只管卖房
结果——
程序,通过了;客户,信任了;合同,顺利签订。
但事情却没过去。
小徐的同事当天没有恭喜他,反而当面奚落:
老头老太的钱你都骗
结局 Sir 不剧透,但你看小徐分享这件事时的神情。
抿嘴,眼神躲闪,满脸自我厌恶。
别误会。
Sir 没有给任何人洗白的意思。
但看看当下,我们有多少影视作品,敢于把这样的镜头搬上荧幕?
这才是 Sir 强调还原真实的目的——
不为对错负责,不为真理辩护,它只负责切进被我们忽略的灰色地带,让你看见生活的全貌,人性之复杂。
纪录片最后提出的那个问题。
Sir 觉得应该面向所有人——
假设你是房产中介。
你带客户去看的房子,有一扇窗户面对着大烟囱。
你敢不敢把窗帘拉开?
如果你犹豫。
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达到了。
Sir 前两天在后台看到一段毒饭的留言,印象很深刻。
关于医生陶勇的采访,她作为老师被触动:
无论《中间人生》还是这位毒饭的留言。
其实都在说一件事——
每个人,每份职业,都有外人看不到的一面。
不要粗浅地下定义。
否则。
你的 " 赞美 ",有可能是辜负;你的 " 同情 ",会变成凌虐;你的 " 感同身受 ",不过是施舍。
所以,究竟 " 房产中介 " 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
《安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楼山关成功开单,庆功会上借醉态吹牛,分享成功经验。
他说,成功只有三个字——
不、放、弃。
又在灌鸡汤?
你仔细看嘴型,他说的明显是——
不、要、脸。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改动,却最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职业。
也诠释了真实的人生。
什么是不放弃?
只有看清那些虚伪的道貌岸然,承认那些矫饰的 " 不要脸 "。
你说的不放弃。
你自己才信。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腾讯视频有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